电动四轮车?
宋长庚低声喃喃道。
眼神瞥向一旁的老头乐。
此物与他印象中的马车大为不同。
没有车辕,也就意味着不需要马匹。
联想到店家口中所说的电动四轮车之名,宋长庚转过头来,看向张泊。
“店家,难道此车是用雷电驱动。”
张泊不得不承认,宋长庚的脑子极为灵光,光是从一个名字上就能推测出这些。
“并非是雷电之力,而是一种名为直流电的电。”
直流电?
宋长庚瞬间眼前一亮。
“店家,快与我说一说,这直流电究竟为何物。”
这……
这让张泊怎么说呢。
要解释直流电,就要解释电,要解释电,就要解释电荷等一系列的物理名词。
要让一个明朝人理解这些名词谈何容易。
沉默半晌,张泊决定用一个通俗易懂的说法解释。
“所谓的直流电,可以理解为一种可以稳定使用的雷电。”
虽然直流电和雷电八竿子打不到一起,但是张泊这么解释,想来对方应该可以明白。
不过,在听到张泊的说法后,宋长庚眼中的迷惑更甚。
驱雷策电,岂是人力可以办到?
想了半天,没想出个所以然来,望着对面的这位年轻人,宋长庚无奈的摇了摇头。
“店家,恕我愚钝,这是不是意味着你可以驱雷策电?”
什么驱雷策电,他又不是张角。
见对方有些疑虑,张泊也是开口说道。
“这个解释起来颇为麻烦,不知道长庚……叔眼中的电为何物。”
“西汉《淮南子》中有云‘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又如东汉的《说文解字》中所说‘电,阴阳激燿也’,因此在我看来,电乃是阴阳碰撞的产物。”
要不要整这么玄乎,怎么连阴阳碰撞都整出来了。
看着沉默的张泊,宋长庚一脸好奇地看向坐他面前的张泊,他想看看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会说出什么不一样的想法。
“不知店家对于电的理解是何。”
虽然张泊不懂什么阴阳学说,但是他可是经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自然知晓电的含义。
“长庚叔,其实电,只是一种物理现象。”
物理现象?
宋长庚对于物理这个词并不陌生,在《淮南子》有云“夫燧之取火于日,慈石之引铁,蟹之败漆,葵之向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论,不足以定是非。”
三国时期的杨泉也写过一本《物理论》的著作。
将物理总结下来就一句话,就是事物的道理。
阴阳,自然也属于事物的范畴,因此将电归纳到物理当中貌似也没有什么不妥。
只不过,为何店家提及驱使电,却是一副毫不在意神情。
宋长庚活了大半辈子,可从来没见过有人能够驾驭雷电。
就在宋长庚感慨的时候,张泊的一个问题,将他拉回了现实。
“长庚叔,以你这种求知的态度,想来应该不难考个功名,为何不去尝试考取功名。”
张泊知道,古代考取功名,年龄不是问题,就例如范进中举的时候,都54岁了。
听张泊提及功名一事,宋长庚当即面露一丝苦涩。
想当初,他与兄长参加乡试,直接就拿下全省第三的好成绩,与全省第六的兄长并称为“奉新二宋”。
但是,之后两人六次会试均名落孙山,十八年的光阴就此荒废。
兴许是自身能力不足,亦或者是那段时间大明的科举太过黑暗。
最终他放弃了继续科举的念头,回乡担任了县学教谕,负责教导生员。
回忆至此,宋长庚难免有些失落。
“不过,要我说啊,科举真的死路一条,毕竟大明……算了不说了,既然长庚叔你这么喜欢研究新奇的事物,我知道有一人,想来你与他一定有些共同的话题。
“哦?”
宋长庚抬起头,热切地看向张泊。
他所研究的东西,在世人看来皆是上不得台面的东西,除了身边好友,几乎没有人支持他。
如果有这么一位志同道合的好友,想来两人之间也能互相进步。
“长庚叔,你有没有听过宋应星的名号。”
宋长庚愣住了。
这不就是他自己吗。
宋应星,字长庚。
也就是宋长庚。
这店家认得他?
也不对,假如店家认得他,不会他坐在店家的身前,店家也认不出来。
“店家,我就是宋应星。”
“噗。”
正在喝茶的张泊没有忍住,直接喷了出来。
然后他对面的宋应星就遭了殃。
“长庚叔,你……你说你是宋应星?”
宋应星用衣袖擦了擦脸,默默地点了点头。
“是的,店家,我是叫宋应星,长庚是我的字,不知店家口中的宋应星是哪里人士。”
张泊望着他眼前一身儒士风格打扮的宋应星,脸上的吃惊之色怎样也掩盖不住。
如此看来,宋长庚就是《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
无怪乎张泊露出如此神态。
《天工开物》这本书太不一般了。
不仅记载了明朝末期以前的的各项技术,还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的工艺百科全书”
其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农业、纺织、染色、机械、陶瓷、造纸,兵器、火药、制盐、采煤、榨油、酿酒等,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还配备有上百张插图。
明朝灭亡之后,《天工开物》流传海外,不仅影响了当时东亚的一系列周边国家,而且还对当时处在大航海时代的欧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直接推动了欧洲的养蚕事业,还因为《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各项先进的农业器具,例如耧,犁等,开启了欧洲的农业革命。
与之相对应的,无论是大明还是带清,都没有对《天工开物》有足够的重视。
某位“十全老人”还因为书中出现的各式反清情节下令对此书进行封禁。
以至于到了民国时期,国内竟然找不到一本《天工开物》,还得从隔壁引进。
想到这些,张泊难免有些唏嘘。
如今,这本旷日神作的作者就坐在自己的身前。
“长庚叔,哦不,宋叔,我觉得,你就是我口中的宋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