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范文吧 > 重生1979,带着全村赶山致富 > 第八十九章 酱焖哈什蚂

第八十九章 酱焖哈什蚂

    深秋刚入冬那会儿,哈什蚂是最肥的时候,眼巴前开了春,却是最干净的时候。

    你想啊,过了一冬天,哈什蚂肚子里那点食儿,可不全都排干净了吗?

    经过整整一个冬天,母哈什蚂肚子里就剩下厚厚的油和数不清的籽了,别说啥营养不营养,单单一口咬到嘴里,那奇妙的滋味和口感就是一种享受。

    不过这东西想要做的好吃,头一条要舍得放油放料。

    不单单是哈什蚂,绝大多数野牲口的肉想要做的好吃,全都是一个路数。

    这也是眼巴前大多数人不待见这东西的缘由,人人肚子里都缺油水,偏偏油水不好搞,有几个人舍得重油重料捣鼓这些玩意儿?

    即便是吴老疙瘩这种沉迷性选手,家里也不会常备各种大料和足够的油脂,还是赵鸣他们来的时候带来的十多斤熊肉,特意挑了肥肉多的部位,这才没浪费这么多哈什蚂。

    肥腻腻的熊肉切成薄片,直接在大铁锅里煸炒,等到油脂被煸炒出来,原本腥臊的气味就变成了一种焦滋啦的香味。

    家里有啥大料就往锅里下一点,最后多放点大酱,更加特殊的香味顿时在院子里弥漫开来。

    有啥说啥,单单这小半锅熊油炒大酱,就是炖鞋底子都有滋有味。

    寒冷的天气在起到保鲜作用的同时,也把整整十口带哈什蚂全都冻僵硬了,省去了用开水烫的步骤。

    直接用清水淘洗尽泥沙,整只整只的哈什蚂就可以直接下锅了。

    开春的哈什蚂就这么点好处,肚子里的脏东西早就排干净了,用不着费劲巴拉开膛折腾。

    添了水煮沸的大锅,直接下进去半口袋的哈什蚂,盖上锅盖咕嘟十五分钟,就能开造。

    这东西全靠荤油和大酱提味,整治出来确实好吃,可在眼下的人们看来,太过浪费了。

    东北这片大地,物产是真的丰富,后世人难以想象或者说难以理解,放着这么多随手可得的好玩意儿大家伙都不愿意吃,究竟是为了啥?

    说白了还是穷闹的,这老大一锅哈什蚂,除了大酱之外,煸炒的熊肉就得有四五斤,而且炒出来的油脂全都一锅炖进去了,不存在慢慢吃的说法,实在是太过奢侈。

    别说眼巴前了,即便是两三年之后,分产到户了,家家户户都养的猪,杀年猪炼的荤油那也是精心寡意最少吃大半年!

    正经想要做出好滋味,哈什蚂这东西没有熊肉你就得用上好的五花肉煸炒打底,地主老财家也经不起天天这么祸祸。

    类似的状况,还适用于绝大部分逮鱼摸虾的战利品。

    大东北的冷水鱼后世名声响亮,味道鲜美价格昂贵,可是在眼下,轻易还真没人愿意费劲捯饬。

    事情就是这么奇幻,许多后世人看起来无法理解的情况,往往都是因为最简单的窘迫造成的。

    做好的酱焖哈什蚂端上桌,再配上几个简单的小菜,最后在整个蘸酱菜,足够一大帮人美美的吃上一顿了。

    吴老疙瘩今天是真开心啊,类似于后世的钓鱼佬狂拉猛拽大半天,爆护而归,过瘾到没边儿了!

    难得的是吴老疙瘩的家人,也没觉着这老帮菜不着边儿,高度散白敞开了喝,大人孩子都喜笑颜开。

    吴老疙瘩家里面一女三儿,丫头是老大,去年开春嫁到了隔壁屯子,三个儿子都还小,个个吃的满嘴冒油,开心的跑来跑去。

    赵鸣哥仨和老烟袋都不算是外人,尤其是老烟袋,和吴老疙瘩关系亲近着呢,所以也就没人端着,连吃带喝舒坦的很。

    酱焖过的哈什蚂,尤其全是带籽的母哈什蚂,吃起来是真的鲜亮。

    把肠子和苦胆直接剥出来,剩下的全都能入嘴。

    蛤蟆肉弹牙,大块的蛤蟆籽软糯黏口,还有哈什蚂油特殊的异香,油汪汪的一口咬下去,那这会儿老讷了!

    吴老疙瘩特意交代了,那老多熊油打底,除了哈什蚂之外,其余什么粉条子土豆子全都没让往锅里放,吃的就是一个过瘾!

    有啥说啥,这一锅酱炖的哈什蚂真把赵鸣几个香迷糊了!

    酒也没少喝,晚上直接就住在了五台河,第二天天大亮,爷四个才各自扛着一口袋冻得梆硬的哈什蚂回了家。

    真不敢多停留,再多待一会儿,吴老疙瘩他媳妇儿就得忙活准备晌午饭了,吃饭准得喝酒,一喝酒必然还要再住一宿。

    回到家的赵鸣,免不了被老妈刘翠兰数落一番,什么媳妇儿不在家你就变野了,成宿成宿在外面喝大酒,你咋不直接住外面不回来?

    赵鸣乐呵呵的,听着刘翠兰数落,时不时的再挨上一扫帚疙瘩,心里美滋滋的。

    老儿子赵庆扒拉着口袋,一瞅里面全是大蛤蟆,刚刚燃起的热情顿时就消退了。

    嘴里还嘟嘟囔囔:“大哥你越混越回去了,整这老多大蛤蟆回来,不够埋汰人的!”

    这小子现在嘴刁的很,整天就惦记着肥中带瘦的熊肉,肚子里也有了油水,这一冬天没少蹿个儿。

    赵庆一嘟囔不打紧,成功吸引了刘翠兰的注意,火力也跟着转移,替赵鸣来了几扫帚疙瘩,消停了。

    要么说打虎亲兄弟呢,挨揍也是一个道理,谁挨不是挨啊。

    妹妹赵芳已经开学了,在乡里的初中上初三,吃住都在学校,条件比较艰苦,赵鸣寻思着,夏天升高中的时候把赵芳弄去县里上学。

    这年头乡下农村重视教育的真不算多,东北这边还算好,大都坚持把初中上完,至于上高中,更多的是看个人意愿和家庭情况。

    毕竟像赵庆这样的混小子,上学和上刑也差不多,你指望他自己学,指不定学成个什么鬼样子。

    反倒是赵芳,在赵鸣的印象中妹妹确实是个读书苗子,老赵家堂兄弟姊妹好几个,就这么一个爱学习的,说啥也得把她供出来。

    一想到前世妹妹早早不上学了,找个混账人家嫁了,赵鸣的心里就跟刀剜了一样的疼。

    幸好自己又回来了,这回说啥也得让赵芳考个好大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