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范文吧 > 山村少年的逆袭路 > 第34章:初具规模

第34章:初具规模

    毕竟,邮政的上门取件服务和优惠寄件费确实省时省力,而且也能为村里人带来更多实惠。

    她很快和老周签下了合**议,约定从下周开始,邮政快递正式接手她的所有发货流程。

    接下来几天,邮政的快递车果然准时上门,帮忙收件、打包,苏小婉在一旁看着,不禁觉得轻松许多。

    以前忙得不可开交,现在只需要按时准备发货清单,其他事情几乎不用她操心,真正成了“甩手掌柜”。

    苏小婉轻松的日子并没持续多久,这事儿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姐妹们得知她现在不仅寄件费便宜了,还每天都有专车来上门取货,一个个羡慕不已,纷纷跑来打听情况。

    刘桂花更是对苏小婉赞不绝口:“小婉,你真是有福气!我每天腌酸萝卜忙得一身汗,哪有你这待遇?邮政专门派车来给你收货,真是村里第一个享受这待遇的!”

    王大娘也凑过来说:“是啊是啊,这也太方便了!”

    姐妹们的话里既是羡慕又是佩服,苏小婉听着,内心充满了自豪感。

    她知道,这份便利不仅仅是邮政公司提供的好政策,更多的是她这些年来的辛勤付出,才换来了生意的繁荣。

    然而,苏小婉的“邮政上门取货”待遇也引来了别人的不满,比如村里一向喜欢瞎嚼舌根的张麻子。

    他见苏小婉生意越来越好,还享受到专车取货的待遇,心里极为不平衡。

    他冷笑着对一群村民说道:“你们说小婉有啥好命运?不就是每天弄些酸酸腌制品,搞得整村子都是那股味儿,也不知道吃这酸的能有啥好处。”

    胡光头在一旁附和道:“哎哟,张麻子,你这是酸了吧?人家小婉本事大,你还不服气?咱们这村里谁没吃过她家的酸野,哪次不说好!”

    张麻子被噎了一下,但嘴上依旧不服气,撇着嘴嘟囔:“我才不吃那酸的,她这是走了狗屎运,哼,不知道能红火多久!”

    张麻子的冷嘲热讽,苏小婉完全没在意,她现在满脑子都是扩展酸野生意的计划。

    邮政的专车取货服务让她省下了大量时间,她开始考虑如何将产品做得更精致,把品牌推广出去,争取打开更广阔的市场。

    她和李青青坐在家里细细规划未来的方向:“青青,咱们现在有邮政支持,物流成本降低了不少,不如再拓宽点品类,尝试做些包装更精致的产品,搞个‘村味酸野’的品牌试试?”

    李青青点头表示同意:“对啊,嫂子,现在大家喜欢网购,尤其是农产品,我们可以把包装做得再好看点,附上咱们村的特色故事,说不定还能卖个好价钱。”

    苏小婉深感李青青的提议有道理,于是,她们打算先推出几种精致包装的酸野作为试点,将村里的腌制传统通过产品推广出去。

    为此,她还去找个设计师,把酸野的包装设计得有乡村特色,既好看又有卖点。

    在邮政快递的支持下,苏小婉的酸野生意越发红火。

    村里的妇女们不光看到了酸野生意带来的收益,也开始对她的未来规划充满期待。

    大家齐心协力,各自做好分工,整个生产链条更加高效,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

    而苏小婉则成为村里的带头人,在她的带领下,村子里掀起了一股合作共赢的热潮。

    邮政快递合作的便利给苏小婉带来更大信心,她觉得酸野生意还有更大发展空间,也打算带动村里更多妇女加入,形成稳定生产链。

    她想着,光靠现在村里这几人手不够,得更好地调配人手,做出特色品牌,把产品推出去。

    有了邮政快递专车服务,苏小婉带着李青青、刘桂花、孙大娘开起会来,商量进一步分工合作。

    “我们现在订单多,有些村民也想加入,像王大娘、胡大嫂她们都有意向,我想着可以把不同产品分包出去,各家负责几种,既方便管理,也能带动更多人挣点钱。”

    孙大娘听了点头赞成:“对呀,小婉,村里很多人有手艺,像腌黄瓜的、做酸辣椒的都在行。分开来做,大家都有活,挣的钱也多。”

    刘桂花接过话茬:“对的!这次可以把村里人都带动起来,谁擅长什么就让他们做什么,最后我们再统一包装发货。”

    就这样,苏小婉把全村腌制品按品类分包出去,王大娘负责腌黄瓜和豆角酸,胡大嫂负责酸辣椒和泡菜,刘桂花则带着一帮妇女在家做木瓜丝和酸萝卜。

    她们各家各户生产,苏小婉和李青青则负责接单、包装和发货。

    这样一来,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动了起来,日子越发忙碌充实。

    村里的妇女们忙活开了,村子里也热闹了不少,大家在田间地头谈论着苏小婉的生意和分工合作的模式。

    以前在村里没啥生意,大家一年到头干农活,现在倒是家家户户开起了“加工厂”,还都各有所长。

    张麻子自然也不闲着,村里多了一桩事,他总免不了说三道四。

    看到苏小婉的生意红火,村里不少人分工忙碌,他嘴上虽说是“村里倒像开工厂了”,但心里却不得不佩服苏小婉带动全村人挣钱的本事。

    胡光头忍不住揶揄胡光头忍不住笑着对张麻子说:“张麻子,你天天瞎嚷嚷,看人家小婉带动了全村人挣钱,你倒是羡慕得不行吧?要不你也跟着去腌个酸萝卜,挣点外快。”

    张麻子冷哼一声,嘴硬道:“我才不稀罕去做那些女人活儿呢!还不就是腌点菜,能挣几个钱?人家图个新鲜罢了,看能火多久。”

    胡光头哈哈大笑,拍了拍张麻子的肩膀:“算了吧你,甭说酸野卖得好,光看邮政快递专车每天准时上门收货,说明小婉这生意可不一般。张麻子,你啊,该服气就服气,别硬撑了。”

    张麻子虽然嘴上不认,但心里暗暗有些酸意。

    他也知道,这些日子村里的确是越来越红火了,许多妇女不仅挣了钱,还将腌制手艺发挥到极致,村子里到处飘着酸辣味,倒成了一种独特的“乡村香气”。

    村里人都在夸苏小婉能干,带动了大家的收入,这让张麻子表面上装作不在意,实则心里嫉妒又无奈。

    苏小婉的生意逐渐稳定下来,她开始着手打造属于村子的特色品牌。

    她和李青青一起商量:“青青,咱们村里各家擅长的腌制品各有特色,我在想,能不能用我们村的名字来做个品牌,叫‘田园酸野’,把每种酸野都贴上不同的标签,标注生产者的名字和故事,让每一罐酸野都带上我们村的特色?”

    李青青一听,眼睛一亮:“嫂子,这主意好啊!现在大家买东西都喜欢有情怀有故事的,这样我们可以让每个产品都更有亲切感。比如王大娘做的豆角酸,可以标注她的名字,还有她的配方,这样顾客买到的就是正宗的‘王大娘酸豆角’!”

    苏小婉兴奋地点点头:“对,就这么干!我去联系包装厂,找人设计专属的罐子和标签,把产品做得漂亮点,这样在网上卖也有竞争力。”

    苏小婉的品牌构想很快在村里引起了轰动。

    许多村民听说自己的腌制手艺可以贴上自己的名字和故事,变成一个正式产品卖到外地去,都激动不已。

    王大娘拍着手道:“小婉,我这一辈子就会腌酸豆角,现在还能用我的名字卖出去,真是没想到!”

    刘桂花也笑道:“咱们这村里的人手艺都不差,只是没机会,现在多亏小婉给了我们这个平台,真是太好了!”

    姐妹们的热情高涨,一个个干劲十足。

    王大娘开始钻研腌制豆角的新配方,想着让自家产品更独特;刘桂花则把自家的酸萝卜晒得更加脆爽,配上村里的独特风味,人人都想做出最拿手的产品。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就在品牌推广正式启动时,张麻子也想凑上一脚。

    他平时总是口出酸言,如今看到村里人都因为酸野挣上钱,心里难免蠢蠢欲动。

    张麻子跑来问苏小婉:“小婉,我也想加入,不然我也做点啥腌制品吧?我看这酸野生意还真是个门道。”

    苏小婉心里忍不住笑,但表面上却认真地说:“张麻子,你这也想来?那你倒是有啥拿手的腌制品?村里妇女们各有擅长,你平时不怎么干活,怕是得先学学吧。”

    张麻子听了却不服气:“我才不学那些!我就做个特殊的酸辣椒,粗犷一点,味道辣一点,这不就有我自己的特色了吗?”

    苏小婉见他一脸认真,便笑着点头:“好,既然你有心思,那我就给你安排个试做的机会。不过,可不能敷衍了事,得好好做出点特色来。”

    张麻子满口答应,回去便开始鼓捣起自己的“张麻子辣椒”,他觉得自己粗犷的手法反而能带出独特风味,甚至还在包装上用上自己名字,以丑角自称,意外成了品牌里颇有喜感的一款。

    苏小婉的“田园酸野”品牌逐步推广出去,产品的包装和每款腌制品的特色故事让顾客颇为喜爱,不少人下单购买,让村里的订单越来越多。

    邮政快递专车每天来村子,村民们一大早就开始忙活,打包、装车、发货,一派热闹景象。

    随着品牌逐渐打响,越来越多的外地客人慕名而来,甚至有旅游公司主动联系苏小婉,表示想组织城里人来村里参观酸野的制作过程,让游客亲自体验腌制的乐趣。

    苏小婉看着村子里人来人往,心中感慨万分。

    她知道,曾经只是乡野小村的腌制传统,如今竟成为一项带动村民致富的事业,这一切都离不开全村人的共同努力。

    张麻子的“张麻子辣椒”居然也因为独特的包装和夸张的辣味,成了不少年轻人追捧的网红产品,让他得意不已,每天在村里吹嘘自己“辣得人上头,独一无二”。

    随着酸野生意越做越大,苏小婉的团队逐渐扩大,村里家家户户都参与了酸野生产,每家都凭自己的手艺挣到收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