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范文吧 > 民国江湖二十年 > 第一百四十五章 宽城子

第一百四十五章 宽城子

    “老袁,你这身衣裳不错啊!”

    列车在铁轨上疾驰而过,伴随着一阵阵“哐啷哐啷”的细微声响。

    头等车厢内,袁新法坐在江连横对面,身穿一件绸面对襟短褂,撸起袖口,紧紧箍着结实的小臂。

    这身行头,虽说谈不上名贵货色,但也绝不是普通人家能够受用的料子。

    袁新法给江家看了九年大门儿,凛冬酷暑,风吹雨打,始终任劳任怨,不曾有过任何闪失。

    多年以来,他也渐渐习惯了这身份所带来的诸多好处。

    倒不是说看门儿的差事,能捞到多少油水,而是江家贵客如云,他在大门口儿,迎来送往,时间久了,总能混个脸熟。

    脸熟好办事,仅此一项,袁家三口在省城里,便享受到了许多便捷。

    老话说,只有起错的名,没有叫错的号。

    时间一久,袁新法竟也在奉天线上得了个诨名儿——老门神。

    他本就不是惹是生非的人,现如今背靠大山,媳妇儿又是江家的长工,更没人胆敢找他的碴儿。

    眼看小日子越过越滋润,英子不免欣喜感慨——得亏有东家照应,否则还不知道哪百辈子才能翻身呢!

    可袁新法的脸上,却常常伴着愁容。

    他心里很清楚,眼前这一切,都不是凭空而来。

    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

    大约是性格使然,袁新法总是时刻准备着,不愿有所亏欠。

    即便如此,头一次跟着江连横出差,心里还是难免有点紧张。

    听见东家问话,袁新法只是“唔”了一声,搓了搓手,脖子一缩,就算是回应了。

    “新衣裳?”江连横追问,“你媳妇儿给你买的吧?”

    “是……”

    “你儿子咋样了,现在也该念中学了吧?”

    “对……”

    “打算继续念下去,还是准备出来干点啥?”

    “没想好,都行……”

    江连横咂了咂嘴,不觉抱起胳膊,转头看向窗外,不再言语。

    这袁新法简直是个闷葫芦,艮啾啾的,问什么答什么,半句废话没有,简直没法跟他聊天解闷儿。

    过道对面的座位上,杨剌子几人倒是唠得正欢。

    可江连横却搭不上话,他一开口,几个“响子”就立马严肃起来,不苟言笑,只管听命办事。

    说到底,东家毕竟是东家,大伙儿对他总是有点畏惧。

    除了赵国砚几人以外,江连横早已没法再跟手下的弟兄打成一片了。

    身为龙头,他得端着,有时候觉得挺累,却又不得不这样。

    从奉天到宽城子,车程将近大半天的光景。

    途中百无聊赖,只好闭目养神,昏昏沉沉,半梦半醒。

    也不知究竟过了多长时间,只觉得脑袋在车窗上猛磕了一下,再睁眼时,便已抵达宽城子火车站。

    宽城子虽然不是省府,但却是南满、北满铁路的交汇点,南来北往,商业繁盛。

    明眼人一看便知,此地取代省府的地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偌大的车站牌子上,同时标有日俄汉字,虽是内陆城市,竟也沾了点国际气息。

    江连横等人下了火车,前来接站的,自然又是赵国砚。

    这些年来,赵国砚早就习惯了打头阵。

    今儿一早,他接了电报,便立马带人来站前广场等候。

    两人碰头,赵国砚连忙迎上去,问:“东家,怎么突然想着要去宁安了?”

    江连横摆摆手道:“嗐,边走边说吧!”

    “那行,我去叫个车。”

    “拉倒拉倒,刚才腿都坐麻了,溜达着过去吧!”

    赵国砚应了一声,旋即跟着江连横,并肩朝老城区走去。

    时下正值下晌,艳阳高照,绿树成荫,远天晴空万里,不见片云孤影。

    众人走得轻松惬意,不急不缓。

    宽城子火车站虽说地处南满、北满交界,但脚下这块地,还是归属于东洋管辖。

    从东洋附属地到老城区,其间要途径一条暗渠,名为“头道沟”,沟上有一座石桥,名为“东洋桥”。

    顾名思义,这是小东洋出资修的桥。

    桥宽将近二十米,可供车马行人往来,因为连通老城区和附属地,当地百姓便将其称为“阴阳界”。

    石桥北侧,有座红砖小楼,便是东洋警务所。

    平日里常有三两个“黑帽子”把守桥头,腰间别着皮壳手枪,或佩短刀,或佩长剑,趾高气昂,威风八面。

    老城区里的“蜂麻燕雀,横葛蓝荣”,若是不小心失了手,引来巡警追捕,别怕,只管闷头朝这桥上跑。

    一旦过了这座桥,那便是东洋辖区。

    “黑帽子”立在桥头,挑衅似地仰起下巴,老城区的巡警就只能望而却步。

    再看那漏网的歹徒,当即嬉皮笑脸地凑到“黑帽子”身边,交了“过路费”,便可大摇大摆地逍遥法外。

    当然,这类老合,多半是野路子出身,没有师承。

    凡是正儿八经在线上混的,多半也不会沦落到被巡警当街追拿的地步。

    对那些野路子老合而言,反正开张就得孝敬老柴,不是给洋老柴上贡,就是给华老柴上贡,给谁不是给?

    华人巡警追到此处,全都气得咬牙切齿,忍不住跺脚咒骂:

    “小瘪犊子,给鬼子上贡,他妈的不爱国呀!”

    这事儿是赵国砚前两天亲眼所见,行至桥头时,便忍不住提了几句。

    江连横听罢,哈哈一笑,憋闷了大半天的心情,此刻总算是敞亮了不少,旋即又把动身前往宁安的缘由说了一遍。

    赵国砚点点头,倒也没什么异议。

    “对了,保险理赔的事儿,都办好了吧?”江连横忽然问。

    赵国砚惭愧道:“该赔偿的,都已经赔偿好了。”

    “我这段时间太忙,也没多问,咱这主顾到底丢了什么货?”

    “其实也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粮食,还有几大箱的皮货。”

    几人过了东洋桥,赵国砚接着说:“丢货的是绥芬河老爷岭的地主,姓沈,他也算是咱的老主顾了,之前我听南风说,沈老爷好像还是吉省头一批买咱家保险的呢!”

    “嗬,这算是砸了熟人的盘子啊!”江连横摇了摇头,倒也没太着急。

    赵国砚说:“沈老爷这人不错,我虽然没见过他,但他发的电报还挺客气,说这事儿可以理解,以后也会继续投保。”

    “废话,钱都赔他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那倒也是。”

    “这货是在哪个车站出的事儿?”江连横问。

    赵国砚说:“正好就在宁安县,我刚才还以为你知道了,所以才要去那,没想到是因为张将军。”

    这事儿自然谈不上巧合,因为胡匪叛乱,原本就是在绥芬河一带起事,遭受动乱的,当然也就在那片地界儿了。

    “是装车以后,在路上丢的,还是在运送途中丢的?”江连横又问。

    “装车之前,半道儿就给劫了。”赵国砚坚定道,“这事儿我找人核实过,前段时间,那边的几起劫货案,都是这个路数,那些没投保的,也是半道挨了抢。”

    “碰上胡子的时候,报没报号?”

    “按他们的说法,是报了,说这是奉天江老板担保的货,但是没用。”

    一听这话,江连横立马拉下脸来,冷声质问道:“现在还没查出来那股绺子的大当家是谁?”

    “这……”赵国砚字斟句酌,“沈老爷那边说,胡子也没报号,直接就给抢了——”

    “会不会是他们那边出了内鬼?”

    “应该不会,沈老爷说他大儿子亲自送的货,去的都是家里的老人儿,多少年都没毛病,而且最近丢货的不只他一家。”

    “那他妈也不至于一点消息都查不出来吧?”

    “城里的人都问过了,没人知道,但赶巧儿今天来了个熟人,可算打听到了点消息。”

    江连横闻言,不禁皱起眉头,却问:“哪个熟人?”

    赵国砚没有明说,不是故意卖关子,而是纵横保险公司设在宽城子的分号,这会儿就已经近在眼前了。

    只见不远处的商店街,东侧右数第三家,即是江连横从未见过的自家产业。

    纵横保险公司设在奉天的总号,是三层洋楼,固然气派非凡。

    相比之下,宽城子的分号,就显得低调、含蓄了不少。

    一座联排式的砖木复合建筑,二层楼,古香古色,从外头看起来,似乎更像是一家客栈。

    过去,这里也的确是家客栈,只是江家用了些手段,将其盘了下来。

    同时,这店面似乎也少了些商业气息,似乎更像是一处据点,或者说是独属于江家的“会馆”。

    店铺后院儿不小,东西两厢房,分成了一条大通铺,还有几间小屋。

    江家的“响子”出差跑活儿,途径此处,既可以及时联络,也可以落地休整。

    赵国砚指着店面,说:“东家,最近听官府的消息,这两趟老房子,就快要拆迁了,咱可以托托关系,重新选个地儿。”

    江连横不声不响,心思不在这上,只管迈开脚步,径直走了过去。

    刚到店门口儿,就立马有人笑呵呵地从屋里出来迎接。

    细看此人,三十几岁模样,眉心一道竖纹,吊梢眼儿,脸上褶子不少,大高个儿,身披短打,提着灯笼裤,见面就拜。

    “哟,东家,你可算来了,吃饭了没有,咱待会儿是去下馆子,还是怎么说?”

    此人诨号“大挑儿”,祖籍晋西北,倒腾土货出身,不是烟土,而是地里埋的物件儿,但他自己很少下地,多半是做销赃的勾当,心狠手黑,自不必说,主要是有能耐傍身,心明眼亮,最擅淘弄古玩,在关外待久了,更通辽金器物。

    起初,他也混迹奉天。

    想在地面儿吃得开,总免不了要拜码头,逢人介绍,后来就拜入了江家。

    江连横四处攀交权贵,有些大人物,不好金钱,就稀罕个“玉面金佛”之类的玩意儿。

    每每此时,江连横就要找“大挑儿”过来,替他把把关,久而久之,便受了重用。

    “大挑儿”能生财,只让他当“响子”,固然有些屈才,随着江家越做越大,便把宽城子这摊儿生意交给了他。

    但这人也有个毛病,就是江湖气太重,始终上不了大台面,到此为止,就算是封了顶了。

    江连横见了他,上下打量几眼,便不由得皱起眉头,低声训斥道:

    “你穿这身衣裳,还怎么做生意,亏你还是个倒腾明器的,就不能斯文点儿?往后,不穿西装,就穿长衫,自己选!”

    说完,迈步就往屋里走。

    大挑儿跟在后头,连声陪笑道:“是是是,平常我也不这么穿,这两天太热了……”

    “咋的?”

    江连横缩回一只脚,转头瞪了他一眼。

    看来,东家今天心情不好。

    大挑儿立马自己掌嘴,点头哈腰道:“换换换,现在就换,东家您先里边儿请,稍坐一会儿。”

    “人在哪呢?”江连横又问。

    赵国砚指着后门儿,说:“搁后院儿厢房里待着呢!”

    “进屋,老袁你们先去歇着。”

    江连横一挥手,众人相继步入店内,分号里的伙计,不管认不认识他,也都跟着连忙点头问候。

    时间已是下午,办理业务的客人不多,倒也没引起太多骚动。

    大伙儿只是好奇,这位阔主又是哪路神仙,竟能让平日里飞扬跋扈的“大挑儿”弯腰赔笑。

    江连横穿过厅堂,进了后院儿,又在赵国砚的引领下,去了东厢房的一个单间。

    推门进屋,没等见着人呢,就先听见一阵“啼哩吐噜”的声响。

    转头一看,只见屋里的方桌上,撂着一把盒子炮,此刻正有个赤膊壮汉,背对着房门,一口打卤面,一口大半儿蒜,热汗顺着脖颈子往下淌,把裤腰都洇湿了,吃的那叫一个香。

    “这谁啊?”

    江连横没认出来,但直觉告诉他,此人是个“横把儿”。

    听见门口儿有动静,那壮汉便端着海碗,在凳子上转过身,抬头纹一紧,现出一双死鱼大眼。

    “嗬,江老板呐!”

    壮汉咬断了面条儿,嘴里鼓鼓囊囊,口齿稍有些含混,笑嘻嘻地说:“咱可有日子没见了,我呀,孙大眼,您没又把我给忘了吧?”

    江连横猛然惊醒:“哦,你不是李正手底下那个山炮么?”

    “是开山炮的!”壮汉混不介意地哈哈大笑,“孙向阳么!”

    (本章完)

    文学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