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二世在皇宫一直呆到下午时分这才离开,就连午膳也是在养心殿吃的。这个待遇对于一个初到大明的外国君主来说是极其优厚的,皇帝的赐膳可不是普通人能享用的,哪怕这顿饭仅仅只是寻常,但关键在于这个态度和待遇。
离开皇宫的时候,朱慎锥同意了查理二世的请求,给了他在京师自由活动、生活和学习的许可。非但如此,朱慎锥还给了他在京师国子监旁听的资格,至于查理二世所提出的要了解大明军制和作战这些要求,由于军队不比国子监,朱慎锥并没有马上答应下来,但也没表示反对。
此外,对查理二世在京中的住所和生活方面,朱慎锥也做出了安排。既然查理二世接下来要在大明呆上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那么他现在所住的十王府就不合适了。
这几日,朱慎锥会让内务府重新给查理二世安置一个住处,一应待遇都按照大明郡王拨给,如此一来也能满足他在大明的生活所需。
等出了皇宫,查理二世在皇宫门口碰上了被从后宫送出来的卡塔里娜公主,看卡塔里娜公主的神色同样带着和自己一样的兴奋,看来她同皇后的见面很是顺利。此外,皇后还赏赐了卡塔里娜公主不少礼物,这些礼物都装在一旁的马车中。
夫妻两人见面后,就同来时候一样结伴离开了皇宫,返回了十王府。
两日后,内务府安排的住处就准备好了,查理二世夫妻搬离了十王府,从而搬进了为他们准备的新住处。新的住处无论居住条件还是地段都是上选,而且内务府还给查理二世夫妻安排了十来个奴仆,等搬进新地方后,查理二世很是高兴,而且送他们前来新住处的官员还特意给了他一枚腰牌,告诉他凭着这枚腰牌就能自由出入国子监学习,如此一来他更满意了。
暂且不说查理二世就这样在京师暂住了下来,并开始了他在国子监的学习。而在朱慎锥这边,已开始着手准备对辽东的战争了。
从朱慎锥以靖难的名义领兵进入京师,到后来监国再到登上皇位,转眼已过去了好些年。
这些年中,大明同辽东的战争一直都在继续,但除了最初的长城之战和皇太极在位时期的锦州之围外,实际上真正的大战并没打过几次。
朱慎锥对辽东战事很是慎重,他和崇祯皇帝不一样,对于辽东的战局没有操之过急,更没有奢望过很短的时间内就彻底解决辽东问题。
建奴能从老奴努尔哈赤时崛起,并在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由此建立后金政权直到今天的大清,建奴并不好对付。
朱慎锥的头脑很是清醒,他明白以大明和大清的国力而言自然是大明占据了绝对上风。无论是军队的数量或者装备,还是国土面积和拥有的人口,甚至包括财力等等,大明远超对方。
但战争不是一加一这么简单,双方的真正实力对比也不是谁的国力比谁强就注定胜利的。要不然大家坐下来比一比资源就行了,国力弱的直接投降,国力强的直接就成为胜利者即可,何必还要爆发战争呢?
大明虽强,可大明的问题却也有许多。
因为全球小冰河气候的缘故,大明在之前遭遇了多年的天灾,再加上当时崇祯皇帝的一番瞎折腾,又使得大明内部出现了巨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财政和各地的叛乱,两者把大明直接拖向了深渊,再加上崇祯皇帝又非真正明君,手里握着大量筹码却打了一手臭牌,还有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在后面扯后腿,大明情况实在堪忧。
假如不是朱慎锥横空出世,现在的大明早就没了,崇祯皇帝朱由检也早就在皇宫北边的煤山用一条绳索把自己吊在那颗歪脖子树上了却了性命,怎么可能还居住在宫中活的好好呢?
朱慎锥入京后软禁了皇帝,先以监国之名掌控朝政,然后开始拨乱反正,重整河山。
花了几年的时间,朱慎锥先用兵挡住了辽东的建奴,然后逐一解决了大明流寇的问题,同时也用开边贸和外贸的方式缓解了大明的财政。可这些仅仅只是治标不治本,朱慎锥清楚的知道辽东的建奴一日没有彻底解决,大明的财政根本情况不扭转,所有展现出来的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为此,朱慎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这个改革同当年张居正的改革不同,朱慎锥并没有大刀阔斧地进行,而是用另一种方式缓缓图之。
当一个人沉疴已久的时候,这时候下重药非但不能把人治好,反而会把人治死。大明的问题就是如此,这不是一年两年中造成的,而是这两百多年中累积导致的,而且文官集团已在大明政体中根深蒂固,哪怕皇帝也不可能直接改变这个情况。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朱慎锥的改革都是针对性的,而且所使用的手段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也并非激烈。重新扶持起勋贵,掌控住军权,以京察改变吏治,再拉拢士绅集团和新兴的商人集团,以利益来分化瓦解他们对文官集团的背后支持,同时进行军制的变革,再加上之后所发生的一些事件中朱慎锥更毫不手软果断出击,如此才一步步改变了大明之前的困境。
眼下大明已渐渐从泥潭中走了出来,整个国家也隐隐有了中兴的气象。但这还不够,主要问题就在于辽东的敌人依旧存在,一日不解决建奴,大明依旧要面临外敌的威胁,朱慎锥绝对不能熟视无睹。
对于建奴问题,这些年朱慎锥一直采取最初孙承宗在辽东的政策,以守为攻稳扎稳打,同时对建奴进行军事和经济上的双重封锁,此外他还命令在蒙古的腾格尔兄弟向北和向东进攻,一步步把漠北和东部察哈尔区域揽入其中,从而消除瓦解蒙古各部对大清的联盟。
现在蒙古那边的进展颇为顺利,腾格尔领兵向北,进攻漠北蒙古。
在之前漠北南侵的时候,漠北外喀尔喀的朝克图台吉被土默特部联合固始汗和准噶尔领主巴图尔洪台吉击败,最终战死后,刚刚形式上统一的漠北就瞬间崩溃。
朝克图台吉死后,腾格尔就盯上了漠北,再加上朱慎锥的授意,他很快就发动了对漠北的战争。
几战下来把漠北几个部落打得落花流水服服帖帖,原本就因为朝克图台吉死后分裂的漠北各部根本挡不住土默特的进攻,只能节节后退,相互联盟抵抗或派遣使者求饶谈判。
考虑到漠北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漠北的地盘又大又穷,腾格尔的军队虽多却也不可能完全占据整个漠北。为此,腾格尔在发动战争取得优势之后同意了和漠北各部谈判,这个谈判前后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期间双方还打了好几场,腾格尔用武力彻底碾灭了对方的侥幸,就在不久前,漠北各部终于低头认输,愿意尊腾格尔为大汗,并主动交出质子屈膝称臣,而腾格尔以大汗的名义在漠北会见各部首领,重新划分了漠北地区台吉、领主的草原领地,这才带着丰厚的战利品和人口耀武扬威返回了土默特。
漠北的战事算是结束了,虽然土默特没能完全吞并整个漠北,可却达到了所想要的结果。而且对朱慎锥来说,这个结果也是最好的结果,虽然腾格尔是他的长子,但朱慎锥却是大明的皇帝,从朱慎锥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腾格尔还是阿古达木,他们虽然都是自己的儿子,但却不希望他们真正能统一蒙古,取代之前的蒙古大汗重现蒙古人的辉煌。
蒙古人的时代早就过去了,未来无论是漠北还是漠南蒙古,绝对不可能再出现一个类似成吉思汗的人物,哪怕他的身上流着朱家皇室的血脉。未来的蒙古也必须是分而治之的,是由大大小小的各台吉、领主各自掌控一部分草原和子民,而不是形成统一,这才是最有利于大明的。
而且朱慎锥给腾格尔兄弟的命令也是出于这个考虑,未来腾格尔在西,阿古达木在东,兄弟两人各自以土默特和察哈尔为根基,协助大明帝国控制住草原各部,形成大明北方的屏障,这才是朱慎锥想要的结果。
除去腾格尔在漠北的战绩外,阿古达木在东边察哈尔的进展也很顺利。有了兄长和大明的支持,阿古达木很快就在察哈尔站稳了脚跟,并势力逐步向东和东北方向延伸。
察哈尔本是林丹汗的地盘,是当年林丹汗的本部所在,可随着林丹汗在和皇太极的战争中失败,并遭受了蒙古各部的背叛后,察哈尔就成了大清的势力范围。
那些背叛林丹汗投靠大清的蒙古各部当年都是皇太极手中的爪牙,无论是已已之变还是之后的多次针对大明的战争中,这些蒙古部落都跟随八旗出征,犯下了累累血债。
要解决辽东问题,先得打掉建奴的外围力量,斩断他们的爪牙,让建奴再也无法从蒙古得到军力和物资的支持。所以阿古达木东进的政策同样也是朱慎锥定下来的,未来察哈尔必须掌控在阿古达木的手中,只有这样察哈尔各部才会老老实实,而同大清关系最密切,甚至是一家人的科尔沁部也会迫于阿古达木的军力威胁,无法和以前那样全力协助大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