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这座备用的生命维持单元展开后,江新林检查了一下已经完成了充气的居住舱。
原本折叠着收缩在一起的居住舱现在已经膨胀成了一个半圆柱形的‘帐篷’。
这种‘短期’居住的临时基地,并不能像月面前哨科研站基地,或者是空间站一样让宇航员或科研人员在里面不需要任何防护的活动。
它更像是地球上户外行动的帐篷,提供临时住所、防护作用、装备储存、阻挡风雨、保持温度等等功能。
毕竟是在火星上,距离太阳更遥远的距离与更稀疏的大气层难以保存辐射与温度。
相对比地球上来说,火星上的温差要更大。
在他们选定的降落点科林托陨石坑位置处于火星赤道的极乐平原上,白天在太阳的照射下温度能达到接20℃,听起来似乎很不错。
但到了夜晚,这里的温度能骤降到零下八十摄氏度,比地球上最冷的南北两极还要冷上不少。
除了极大的昼夜温差外,火星上恶劣的环境也是影响宇航员在上面活动和考察的重要因素。
就比如在每年六七月份夏季的时候,火上几乎随处可见的火星风暴。
尽管火星的大气远比地球大气更加的稀薄,也没有月球这种大型卫星。
但受温差等因素的影响,火星大气的活跃性并不低。
很多时候火星上的大气都会进行全球性的剧烈运动,扬起大量尘埃,形成著名的火星风暴。
每一个火星年,都会在火星全球各地发生上百次区域性尘暴,这些沙尘暴会携带大量微小的尘埃与碎石,遮天蔽日的运动。
尽管在大部分的时候,这些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南北两极的二氧化碳冰冠边缘,以及亚热带高原地带诞生。
但偶尔的时候,这些区域性的沙尘暴会拓展成全球性的。
比如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时候,火星上出现了一次全球性的超级大尘暴。
这个被命名为“1971年大尘暴”的火星风暴先是9月中旬南半球中纬度地带兴起一片黄云,然后在10月上旬扩展到整个火星。
当时除了南北两极的冰冠区域明亮区外,其余表面全都被沙尘暴覆盖,再先进的望远镜在当时也看不清的火星的地表。
对于宇航员和载人登火行动来说,一旦遇上这样的的超级尘暴,影响将是致命的。
站在殖民舱面前,将生命维持单元部署好后,江新林连接上了头顶的通讯卫星,继而将信号转移到了瀚海号航天飞机上。
“这里是登火小队,我是江新林。”
“我已经顺利抵达‘梦舟生命维持单元’,居住舱已经展开完成,目前工作一切顺利,并未发现什么问题或设备故障。”
尽可能言简意赅地做完了工作汇报,江新林将这段简讯记录到了宇航服内部的存储芯片中。
他们是先驱者,在火星上所有的行动,都将为后来者提供宝贵的火星探测数据。
不一会,他的耳麦中便传来了瀚海号那边的声音。
“这里是瀚海号,我是桂海潮,已收到通讯,记录完成。”
停顿了一下,留守在航天飞机上的桂海潮继续说道:“瀚海号将在两小时后投放第一批物资,投放坐标已发送,请注意查收。”
“收到!”
在江新林处理展开梦舟生命维持单元的时候,另一边,荧惑二号登火舱,带队的刘杨正在登火舱的不远处采集岩石土壤等样本。
与此同时,另一名宇航员汤洪波正驾驶着另一辆火星车,携带着探测设备,沿着笔直的轨迹驶入了一片茫茫戈壁滩。
在火星车的后面,还拖拽着一口安装有轮子的箱子。
那是一台小型的移动式钻探设备,是星海研究院航天研究所设计出来的。
而他的目的地在距离荧惑二号登火舱约莫八公里距离的“地下冰层”。
根据上一次无人探测任务考察的结果,在主撞击坑的周边,距离他们目前所在区域十公里左右的次级陨石坑的附近,可能存在一个位于地底十五米的冰层水库。
汤洪波的主要任务便是前往这处地下冰层的所在地,确认它的存在,以及探测周边是否存在相对易开采的水冰资源等等。
尽管这次的载人灯火工程他们携带了足够的水资源,但对于接下来火星的前哨科研基地建立来说,水资源是首先必须得确保的东西。
它意味着淡水资源和氧气,是整个人工生态系统能够运转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
而除了水资源外,剩下的核心资源就是能源了。
如果说瀚海号航天飞机能够顺利的降落到火星上,那么能源的问题他们就能够极大的得到缓解。
虽然说航天飞机上携带的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相对比地球上的大型商用发电站来说要小太多太多了,两者能够产生的能量也不是一个级别的。
但它毕竟是正儿八经的磁约束点火装置,释放的是恒星级的能量。
对于火星探测来说,一座小型的聚变堆,足够解决前期所有的能源需求了。
即便是他们在月球上修建月华台前哨科研基地,一座小型聚变堆也足够支撑上千人同时在里面活动与进行科研实验了。
不过他们也没有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瀚海号航天飞机能顺利的降落在火星上。
如果前者进行的并不是那么的顺利,他们还有备用方案。
即最通俗的‘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虽然说相对比地球来说,火星距离太阳更加的遥远,要想收集太阳能并利用起来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
但整体来说这并不是不可行的事情。
至少在赤道附近铺设一些光伏太阳能板,白天的时候还是能够收集到一些太阳能的。
不多,但倒也足够少量登火的前期科考队使用了。
至于风能,尽管火星上的大气稀薄且浑浊,但火星的大气活跃性可不低。
尤其是在每年六七八九月夏季的时候,火星距离太阳近,大气受太阳的照射活跃性更是一年之中最高的时候。
通过特定的设备将风能转变成电能也是可以做到的。
只不过相对比更加方便简洁的太阳能源来说,风能还是要麻烦不少的。
不到八公里的路程,火星车开了两小多时的时间。
相对比在地球上开车来说,火星车的行驶速度简直可以用龟爬来形容,甚至一个成年男子慢跑都比这个速度要快。
但是相对比其他的火星车和外星探测器来说,这个速度并不慢,甚至可以说是健步如飞了。
比如21年登陆火星的祝融号火星探测车,其时速为每小时40米。
这个速度比乌龟的移动速度还要慢,乌龟的平均时速大约为每小时60米。
还有米国此前发射上天的毅力号火星车,其最快行驶速度也不过是120米每小时而已。
这还是毅力号在平坦的路面上测试出来的。
相对比这些‘前辈’来说,伴随着荧惑登火舱登陆火星的荧惑系列火星车,速度可要快不少了。
尤其是在这辆火星车的后面,还拖着一个重达一吨多的大家伙。
将荧惑二号火星车安稳的停在目的坐标上,穿着火星宇航服的汤洪波从车上跳了下来。
随后,他动作麻利的将固定在火星车上的探测设备、钻孔设备、储物袋等东西取了下来。
找了个看起来平坦的地方,汤洪波将这些设备部署到了不同的点位上。
随即,他按了一下宇航服上的通讯按钮。
“呼叫瀚海号,这里是荧惑二号登火小队,我是汤洪波。”
“现在是地球时间八月一号中午十二点十五分,我已抵达科林托陨石附近的卡布罗次级陨石坑,即将展开勘探取样作业。”
简要的将工作汇报上去后,汤洪波从火星车上取下了一面平板,随即在电磁脉冲雷达设备上操作了一下。
他所使用的这种电磁脉冲雷达,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冰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脉冲进行隐蔽探测的探地雷达,可以有效的勘探到地底的准确情况。
很快,电磁脉冲雷达的探测作业便开始了。
这种探测设备的原理主要基于电磁波的发射、反射和接收过程。
简单的来说,雷达可以通过发射器产生一个短时高功率的脉冲信号,该信号通过天线以无线电波的形式发射出去。
而当脉冲信号遇到目标物体时,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波信号,回波信号沿着与发射信号相同的路径返回并被雷达的接收天线接收。
就像是蝙蝠一样,通过超声波来判断自己飞行的路线上是否有障碍等等。
只不过相对比只能做简单判断的蝙蝠来说,经过科研人员优化设计的电磁脉冲雷达具有更多的功能。
比如更广泛的测量单个或多个物体的距离、直径、甚至是性质等等。
就像通过测量接收到的信号特征,可以推断地下的矿产资源的情况。
熟练的操控了一下手中的平板,确认了电磁脉冲雷达的探测工作没什么问题后,汤洪波等待了一小会。
不一会,电磁脉冲雷达的初步探测数据便传递回来了。
“呼叫瀚海号航天飞机,我是汤洪波,卡布罗次级陨石坑坐标的电磁脉冲雷达探测数据已上传。”
“瀚海号收到,已上传到中央计算机,正在进行处理。”
“收到。”
简短的联络过后,汤洪波先关停了电磁脉冲雷达的运作。
随即,他走到了小型移动式钻探设备面前。
在这台还不到半米高的设备上熟练的操控了一下后,钻探设备滚轮的装置旁边,慢慢的延伸出来了四根类似于起吊机支撑脚的结构。
这是将钻探设备固定在地面上的‘锚点’。
很快,四根‘锚点’便钻入了火星的土壤岩层中,在机械设备自动确认没有问题后,钻探设备便开始了作业。
和地球上常规的钻探机具不同,在移动式钻探设备将自己固定好后,它慢慢的向斜侧面伸出了一根螺旋式的钻孔臂。
紧随其后,旋转的钻头开始工作,与之接触的表面火星土壤与灰尘被携带着四处飞扬。
随着这些飞扬的尘土,一块块的样品从地底被挖掘了出来。
别看这一套小型的钻探设备体积还比不上一个成年男子,但实际上,它的价值比同等重量的百元大钞还要更加的昂贵。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套移动式钻探设备总重量在地球上的时候是1.2吨左右。
不过在火星上,按照火星仅仅只有地球三分之一左右的重力来算,它只有400公斤。
一吨百元大钞大概是86956500元,也就是大约是0.87亿,400公斤的百元大钞价值差不多三千万左右。
而这套移动式钻探设备的研发+生产费用,远远的超过了这个数字,达到了惊人的八千万RMB。
别看它如此的昂贵,但钱都是花在刀刃上的。
这套小型的移动式钻探设备,在全自动进行钻孔取样的情况下,可以深入地底整整5米进行岩心取样。
而如果在人工辅助增加钻孔管的情况下,最深可以进行超过20米的钻孔取样!
尽管在地球上20米的钻孔深入完全不算什么,但是这里可是火星!
能够从火星20米深的地底将岩心钻取出来,毫不夸张的说这也是一个全新的历史记录了。
如果要说有什么缺陷的话,那就是它的作业速度着实有点慢。
瀚海号航天飞机那边对电磁脉冲雷达的探测数据都分析完了,它这边钻孔的深度才进行到五米左右。
而从此前的勘探数据来看,这个深度很显然还不足以抵达地下埋藏的冰库。